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云南省教育廳于2025年4月—5月組織申報勞動教育典型案例,經學校申報、材料初審、專家評審等環節,遴選出5個小學組、5個中學組、10個大學組勞動教育典型案例,予以展示。
碧羅山下勞動譜新篇
瀾滄江畔五育培新苗
迪慶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維登中心完小立足滇西北傈僳山鄉半寄宿制辦學實際,創新構建“校園農場+家庭實踐”雙軌勞動教育模式。利用校內閑置的空地和綠化帶,開墾“開心農場”,將農場合理劃分為多個班級專屬種植區域,師生共同翻耕種植,將農耕實踐與學科知識融合。學校食堂優先采購農場產出的新鮮蔬菜,班級將勞動所得納入班費管理,用于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和采購學習用品。校外以“特殊家庭作業”為載體,借傈僳族文化故事喚醒家長認知,家校協同引導學生參與家務。
“清”風寄相思
“明”禮潤童心
云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開展的“清明節主題”跨學科項目式勞動教育活動,將傳統節日與勞動教育創新結合,通過構建“尋源—致敬—節氣—民俗—文化—尋味—探艾”七大實踐模塊,讓學生深度體驗清明文化,在每個實踐模塊中融入語文、數學、美術、科學、信息技術等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積極與西南聯大紀念館等校外機構合作,邀請非遺傳承人進校,開展家長參與的親子共讀、手工活動,社區通過媒體報道和志愿服務等形式參與和支持學校活動,形成家校社三級聯動機制。
賦能樂勞動
助推育全人
曲靖市沾益區水橋小學以“樂勞動”為主線,構建了“一二三四五”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和“三個內外”的勞動教育模式,成立勞動教育名師工作室和勞動教育學科教研組,以“五課堂、三清單、一手冊”創新開展勞動教育活動。學校改造利用校內圍墻周邊空地、空余校舍和陽臺廊道建設“耕讀園”“樂廚園”“樂植園”等,開展“瓶蓋創藝拼”等20余項跨學科勞動課程項目,設計多項勞動教育清單。聘請勞動模范、非遺傳承人、農(園)藝師等10名專業領域志愿者擔任勞動教育校外輔導員。利用“水橋小學家長大講堂”平臺,邀請38位家長到校開展勞動教育專題教學。掛牌5個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構建了“愛國主義+敬老愛老+現代工業+現代與傳統農業+非遺傳習”的多行業的勞動教育組合體系。
以“立根共美”理念
打造新時代農耕育人模式
玉溪市通海縣秀山第二小學立足地域特色,以“農耕文化傳承”為核心,以“立根共美”為育人方式,分年級設置勞動目標,規劃“認知—實踐—創新”三階培養體系。校內設立“花卉區”“多肉區”兩個勞動實踐園,校外與社區共建勞動實踐基地,開發“蔬菜病蟲害防治”“勞動號子”等“勞動+”融合課程,組織“勞動技能挑戰賽”等趣味項目。讓學生輪流擔任“田長”,設立“農耕小課題”,開發“勞動創客空間”,舉辦“勞動攝影展”,開展“挑水接力賽”等。建立“三維評價體系”,邀請家長分享家庭勞動經驗,與社區共建“勞動教育資源庫”。
讓勞動教育在
邊疆校園“深耕”開花
怒江州福貢縣石月亮完小勞動教育長期處于“課程空白、實踐缺位、觀念淡薄”的困境。學校通過組建工作專班,采取發放問卷、召開家長會、家訪等形式全面調研掌握師生、家長、村寨意見,制定“定內容”“定路徑”“定特色”的勞動教育設計方案。在試點探索基礎上,以場地、課程、師資、活動、評價“五個全覆蓋”為目標推動勞動教育提質擴面。學校分層分類實施課程,劃分班級責任田,開展“一師一樹”綠植認領,推行“家庭勞動任務清單”,舉辦“勞動技能大賽”,記錄《勞動日志》,邀請脫貧戶家長講述勞動改變命運的真實經歷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從“怕臟怕累”到“樂勞善創”。
來源:省委教育工委學生工作部